四圖解溫室氣體排放

作者 Mengpin Ge, Johannes Friedrich 與 Leandro Vigna 撰寫於2020年2月6日

封面照片來源:Marek Piwnicki/Unsplash

本文於 2021 年 8 月更新,以反映最新數據。

從 1990 年到 2018 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了 50%。

這些排放物來自哪裡,誰來負責?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氣候觀察平台提供所有國家、部門和氣體的綜合排放數據。以下是我們對全球推動溫室氣體排放的行業和國家的了解:

能源部門產生最多的溫室氣體排放
能源消耗是迄今為止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來源,佔全球的76% (37.2 GtCO 2 e)。能源部門包括交通運輸、電力和熱力、建築、製造和建築、無組織排放和其他燃料燃燒。

產生排放的其他主要部門是農業,例如畜牧業和作物種植(5.8 GtCO 2 e,或 12%);化學品、水泥等工業過程(2.9 GtCO 2 e,或 5.9%);廢物,包括垃圾填埋場和廢水(1.6 GtCO 2 e,或 3.3%);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例如森林砍伐(1.4 GtCO 2 e,或 2.8%)。

在能源部門中,熱力和發電產生的排放量最多(2018 年為 15.6 GtCO 2 e,或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 31.9%),其次是交通運輸(2018 年為 6.9 GtCO 2 e,或總排放量的 14.2%)以及製造和建築(6.2 GtCO 2 e,或總排放量的 12.6%)。

2018 年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部門 | 最終用途 | 氣體)

總計:48.9 GtCO2e

資料來源:氣候觀察,基於 IEA (2020) 的原始數據,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www.iea.org/statistics; 由 WRI 修改。 (在此處查看此圖形的動態版本

目前,建築物和汽車是能源相關排放的主要貢獻者

上圖中間一欄顯示了最終使用活動的排放量,說明了排放源的具體活動。推動能源排放最多的活動包括道路交通(佔總排放量的 12.5%)、住宅建築(佔總排放量的 11.4%)和商業建築(佔總排放量的 6.7%)。這些活動的排放既包括化石燃料燃燒的直接排放,也包括用電等活動的間接排放。

除能源外,主要驅動因素包括牲畜和糞便(5.9%)、其他工業(4.5%)和農業土壤(4.2%)。“其他行業”類別包含不完全屬於其他類別的所有活動。因此,它涵蓋了廣泛的活動,包括非金屬金屬、建築、採礦和採石、紡織和皮革、木材和木製品、運輸設備等。

工業和交通運輸是溫室氣體排放增長最快的來源

自 1990 年以來,三個部門成為增長最快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工業過程增長了 187%,交通運輸(能源的一個子部門)增長了 79%,製造和建築(也是能源的一個子部門)增長了 56%。工業排放的增長不僅源於 CO 2排放,還源於製冷和空調使用的增加。這些活動會產生強效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 (HFC )。汽車出行的增加是交通排放量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比之下,1990 年至 2013 年能源行業中排放量最大的子行業電力和熱力發電的排放量增加了 78%,但隨後在 2013 年至 2016 年期間下降了 2.4%。下降是由多種因素驅動的,包括轉變煤製天然氣和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然而,最新的碳排放數據顯示,該能源子行業的排放量在 2017 年和 2018 年再次分別上升 1.3% 和 2%,而在 2019 年保持 0.06% 的小幅增長。

點選圖表或這裡,以瞭解更多細節

10 個國家產生了超過 68% 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

點選圖表或這裡,以瞭解更多細節

少數國家貢獻了大部分溫室氣體排放,排名前 10 位的排放國占全球溫室氣體年排放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它們中的大多數還擁有龐大的人口和經濟體,合計佔全球人口的 50% 以上,佔全球 GDP 的 75%。中國是最大的排放國,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26.1%,其次是美國,為 12.67%,歐盟為 7.52%,印度為 7.08%。*

前 10 位排放國中的大多數人均排放量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每人約為 6.45 tCO2e)。在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排名前 10 位的國家中,加拿大和美國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分別為每人 20.6 tCO2e 和 17.74 tCO2e,而印度最低,為每人 2.47 tCO2e人。中國人均排放量(8.4 tCO2e)繼續上升,超過歐盟(7.46 tCO2e)。

卡塔爾和澳大利亞等國家雖然不在十大排放國之列,但人均排放量高於大多數排放量最高的國家,分別為每人35.89 tCO2e 和 24.79 tCO2e。

點選圖表或這裡,以瞭解更多細節

二氧化碳佔溫室氣體排放的大部分,但不是全部

二氧化碳 (CO 2 )佔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74%。大多數 CO 2排放(93%)來自化石燃料的使用,特別是用於發電和供熱、運輸和製造以及消費。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是人為 CO 2排放的另一個貢獻者(3.3%),主要是由於森林砍伐。

甲烷 (CH 4 ) 和一氧化二氮 (N 2 O) 分別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17.2% 和 6.3%,主要來自農業、廢物處理和氣體燃燒。來自工業過程的氟化氣體(由 HFC、全氟化碳 (PFC)、六氟化硫 (SF 6 ) 和三氟化氮 (NF 3 ) 組成)佔全球排放量的 2.3%。這些氣體在全球變暖潛力方面比 CO 2更有效,並且經常提供被忽視的緩解機會。

必須迅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避免氣候危機

世界已經面臨氣候變化的後果。為了避免更加危險和代價高昂的影響,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必須在 2030 年之前減少一半,並在本世紀中葉達到淨零。

所有國家,特別是主要經濟體,都需要加強其氣候雄心,並提交新的或更新的強化國家氣候計劃。在全球範圍內,203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比第一輪國家自主貢獻 (NDC)低 55%,以將升溫限制在 1.5 攝氏度並防止氣候變化的最嚴重影響。最大的排放源,如能源部門,是很好的起點。

但要全面應對氣候危機,將需要大大小小的所有部門大幅削減開支。例如,《氣候行動狀況》報告發現,為了讓世界步入 2030 年減排要求的軌道,我們需要以 5 倍的速度逐步淘汰煤炭發電,加速增加每年的樹木覆蓋率 5除其他行動外,將低碳燃料的份額提高八倍。轉向可再生能源、使交通部門電氣化、引入更可持續的農業實踐、遏制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以及減少廢物產生是推動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並使世界走上更安全未來的幾個關鍵步驟。

*這裡的所有值均基於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不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歐盟(27 個)在此圖表中被視為一個國家。請注意,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 (LUCF) 的排放未分配給此圖表中的國家,因為值可能為負數。船用燃料包括國際航空和航運不包括在國家總數中。其他地區包括氣候觀察國家數據未涵蓋的地區。有關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以及林業和船用燃料排放的分配,請參見氣候觀察。

資料來源:WRI.org